探討一手舊車換新車的最佳時機(針對台灣市場)

其實很久前我就一直在思考舊車換新車的最佳時機這個問題,還在知名汽車網站請教二手車達人 ,他們的答覆都說,賣車沒有最佳時機點,因為車價殘值是成曲線下降,什麼時候賣車都沒有太大的差異,但我不這麼認為,以下是我的觀察和分析,供大家參考,也歡迎大家留言交流。


[最低年份] 避免落地折舊 - 車齡至少4年

車子只要一領牌、即便全新沒有駕駛,車價還是會受影響,為了攤提這項折舊,一般都會2~3年以後才考慮賣車或比較划算,大家應該都知道這些,而近年來陸續有媒體報導,買3年的中古車CP值最高,主因是前3年每年都有10~15的折舊率,第四年大概降到5%折舊率,而且三年的車況也還算新,所以最推薦買3年的中古車。相同的,3年內折舊率都會很大,第4年開始趨緩,所以第4年以後在賣車會比較好。

[最高年份] 車齡應少於13年

汽車科技日新月異,大家也都知道大多日本車開個十年都不會有甚麼問題,但是天下無不散的筵席,基於折舊、車況、車輛的科技世代、需求等問題,即便車況良好也需要換車。而根據2016年中古車商的調查 (新聞連結),台灣的換購新車前車車齡平均為13~14年 (注意,只是換車,而不是將車輛報廢),甚至2016年還暴增到16年,但新聞稿中討論到可能是因為政府推出汽車舊換新、提供貨物稅減免5萬元的關係,使得很多老車被集中在該年被汰換,但常態應該是13~14年。既然平均是13~14年,以常態分佈來說,應該還有不少人、1/3的人能接受13年以上的車齡。

[里程] 應小於14.4萬公里

有句話是「買車本來就不理」,因為若用最理性的角度來看車的話,那麼那些雙B等高級車都不用賣了,因為六七十萬車就可以提供舒適的移動工具,便不需要三五百萬的名車了。而根據中古車商的經驗,即便年份還很新,若行駛里程20萬公里以上,對一般消費者來說會感覺車況已經步入黃昏、只剩下「食之無味棄之可惜」的純代步價值,感官上會覺得車輛壽命剩下不到10萬公里 (因為大家較少聽到有能超過30萬里程的車),總的來說會覺得車輛的"價值"已經降到了最低;反之,若里程在10萬公里內,就會覺得車況應該不會比新車差太多,甚至會覺得各項零件已經在他磨合最成熟、最順的時候,會相對覺得車子有代步之外的其他價值。

所以,為了不讓人覺得車況不佳而乏人問津,那麼里程數當然不要超過20萬公里,有的中古車商甚至不太願意收里程超過20萬公里的車。不過,由於預算里程 (應該要讓車輛的接手者一年以內不要出問題) 和四捨五入的關係,里程超過15萬公里車會被四捨五入歸類到20萬公里的老舊汽車族群裡,因此會建議最佳的賣車里程應該要在14萬4000公里以前,這樣里程就會被歸類在「里程只有十多萬的車,而不是一輛里程將近二十萬的車。此外,一般人一年用車約2萬公里,接手者縱使很會跑里程數也不容易在一兩年內突破20萬。

以上,重點在於後面接手的人的觀感,並非指的是實際車況,若車況不佳,應及早脫手停損,把修車所需的機會成本降到最少。

[驗車] 五年、十年是兩個分水嶺

大家都知道新車是5年內免驗車,超過5年不到10年是每年驗車一次,超過十年則需要每半年驗車一次。依監理站之規定,小型車定期檢驗費用為NT450元,若超過檢驗日期,一般自用小型車首月逾期罰款為NT900~1800元。所以至少新車5年內是一個階段,5到9年是第一階段,超過10年以上是另一個階段。

雖然驗車費用不多,但驗車還需要花費額外的時間和路程,也更容易忘記驗車而受罰 (10年以上需要每半年驗車一次,其實還算滿頻繁的),更不用說若驗車結果有甚麼問題就需要額外花費去維修,例如驗車前的保險(強制險)、輪胎和燈光都應該要先準備好,免得驗車沒過不僅會多跑一趟,不僅麻煩,還可能多花錢 (東西在驗車場換費用可能比較高),也會不斷的提醒車主:這已經是一輛老車了。

[汽車保險] 車齡愈高保障越少

隨著車輛殘值下降,保險的最高理賠金額也快速下降。根據保險公司的殘值計算公式,每年折損 25%,百萬元在第九年的殘值只下十萬元 (但是實際上的中古車價應該還有),而當殘值不到十萬元,保險公司就有可能不同意投保甲乙丙車體險,僅剩下限額車體現能投保,當車輛殘值不高時,限額車體險保額可能僅剩下5~10萬元(而且限額車體險的保費相對比丙式車體還還貴),但車輛的實際價值可能還有二三十萬,因此,當車齡越高,車險越難以保障事故的損失。例如,假設車輛殘值已到零,但實際上還有20萬的價值,保險公司只能保5萬的限額車體險,發生車禍的維修費用為10萬元,由於車輛還有20萬的實際價值因此值得修,但是保險公司最多只能賠5萬元,另外5萬元變成車主自己要向對方討回,這可是一項難度很高的協商工程。

總之,越新的車、保障相對較多的,車齡越高、保障也相對不足的。這時若當保險公司不同意保甲乙丙式的常見車體險、只能保限額車體險時,或許是一個賣車換車的好時機。

[保養] 胎紋保留比磨耗指示還多1mm (或胎紋要超過1.6mm)

如果以日系車為例,原廠保養手冊來計算 (連結),會在18~20萬公里時進行最多項目的保養,包含火星塞、皮帶雨水箱精的更換;而24萬公里還有更多項目的保養,包含方向機油、剎車油及汽油濾清器。另一個比較大條的保養項目就是輪胎了,每4~5萬公里可能就要換一套輪胎,每套也是一兩萬元以上。如能在大保養錢換車,顯然可以省下一些費用。

此外,若將輪胎磨耗到需要立即更換才賣車,那麼中古車商多少會將新胎費用攤在收購價裡 (因為中古車買賣會需要驗車,若胎紋不足會無法通過),所以留至少比磨耗指示還多1mm的胎紋(或是胎紋要超過1.6mm),是最划算的,讓中古車賣車時不會遇到要換胎的問題 (而將成本轉嫁到中古車的賣家和之後的買家身上)。

[改裝] 賣車前改回原狀

大家都知道改裝的車除非是賣給車隊或勒終於該車款的社團成員,若是賣給一般的中古車行,不僅賣價不會升高,反而還會降低,主因就是會買中古車的人大多資金不寬裕,改裝車會讓人對車況有疑慮,買向反而不如沒有改裝過的車。因此,若有改裝,最好的做法就是用最低的成本,將改裝品換回一般用品,可以將改裝品上拍賣販售,或將改裝品讓給車隊成員 ,請對方支付拆裝工資,即便改裝品沒有換回錢,但至少也給了對方很大的人情,又可以避免被拉低賣價的機會。

[補助或優惠] 時機對了就出手

趁著政府有補助的時候換車,也是一個不錯的時機點。列如2009年買車時,正好遇到政府的為了因應2008金融海嘯(刺激消費)所提出的貨物稅減徵方案,金額是3萬元,當時各車廠都衝出了不錯的交易量。此外,前幾年針對油電車也有進口稅減半的優惠,當時油電車非常優惠,比便時便宜了十多萬元,也造就了一股油電車的換車潮。另一種狀況是突發的,可能因為車商的操作不當、形成賣壓,這時就可以趁勢換車。即便差距只有3萬元,大概就是車齡超過4年的60萬車款一整年的折舊費用了。

不過,個人認為2016~2010年的「中古車汰舊換新減徵貨物稅」政策,對於大部分的人的換車幫助不大,因為該補助只限將舊車報廢或出口才能在購買的新車上領取5萬元補助,換句話說,就車輛殘值高於5萬元,就不適合用這個方案,而賣價會低於5萬元的,也大多是非常舊或是重大事故的車輛。

[小眾品牌或車系] 兩極化操作

小眾的品牌或車系會建議提早換車或開到報廢,車齡越高,這些車的接手意願將大幅且快速減少。例如上述提到的里程少於14.4萬公里及車齡不超過13年,是適用一般熱門車款,若是小眾車里程應縮減至9萬公里及車齡不超過9年,或是直接把車開到報廢。

看看它國狀況

之前提到過,台灣換購平均是13~14年,不過查不到報廢年份的資料。我們也可以看看其他國家的狀況:
  • 美國換購平均是10.5年,平均15.59年報廢
  • 日本換購平均是8.44年、平均12.76年報廢
  • 大陸換購平均是5~8年,不過查不到報廢資料
每個國家因為政府規定和折舊不同,所以大家的年份也不一樣,但若台灣的換購時間比美國晚3年,那麼平均報廢時間也有可能也晚3年,換句話說大概是18~19年,而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數據應該滿貼近現實的。

留言